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一颗颗细沙其实就是非常小颗粒的石头,石头经过风化、侵蚀,再经由海水经年累月地打磨,细沙才得以产生(大致历程是大石-碎石-细沙),而要形成海边如此大规模的海滩,没有个几百万年是绝对出不来滴。

看着脚底下比我们大这么多岁的流沙,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还是个宝宝,在它们面前,我们永远18!

除了时间的流逝之外,海滩的形成还需要动能来支持。在内陆地区,细沙的演化主要是靠干燥的风来完成,而在海滨地区,则主要靠连绵不断的水能来提供 ,大致可分为两种-河流和海洋的潮汐。

如果想在河流入海口看到细腻平整的海滩,首先这条河流得够长。河流流径长能够让侵蚀后的碎石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冲刷和打磨,形成细小颗粒。如果流经的时间较短,碎石没有被充分地打磨,那么在海滩形成的可能就不是一片沙滩而是一片杂乱不堪的荒石地了。

像这样

其次是这条河流不能经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因为这会使河流的含沙量大大增加,在入海口处只能形成浑浊的滩涂或冲积平原而不是洁净的海滩。

而要依靠海洋的潮汐能形成海滩的话,首先这个海岸要是个缓坡,缓坡能从两方面促进沙滩的形成。

第一,缓坡上沙粒容易堆积,在退潮之后轻质的沙子能停留在海滩上。如果是陡坡,那沙子就实在挂不住,只能沉底了。

第二是细沙在海里形成和运动的机理。海浪携带的能量越大,能带动的海底固体物质也就越重。当海岸是缓坡时,海中波浪的能量是逐渐被耗散的,从深海到浅海,海底带动的固体物质是逐渐从石头向沙子过渡的,浅海的地方有细沙的物料基础才能形成沙滩。而如果是在陡坡前,海水还没有经过浅滩的消耗就直接拍在了岸壁上,底层裹挟的固体物质还是沉重的石块,当然也形成不了沙滩。

海滩属于海岸堆积地貌中的一个小分支,海岸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毗连地貌

顺岸分布、内侧与基本海岸相毗连的泥沙堆积体。主要有海滩和潮滩两类。

海滩

潮滩

自由地貌

根部与基本海岸相连、末端向着海面伸展的堆积体。这种地貌总称为沙嘴。

澎湖吉贝沙嘴

封闭地貌

泥沙的沿岸运动造成的隔断水体的堆积体。包括海湾沙洲和连岛沙洲。

海湾沙洲

连岛沙洲

环绕地貌

指向陆反曲并将部分海水包围在内的沙嘴。

(与上述封闭地貌类似)

隔岸地貌

指那些与陆地以潟湖相隔的岸外堆积体。最主要的类型是堡岛。堡岛指一种与陆地以潟湖相隔、出露水面并与岸平行的狭长的沙质堆积体,又称障壁岛或岸外沙堤。

堡岛

堡岛

沙砾质海岸

由砾石或沙所组成的海岸。主要分布在一些背负山地或丘陵的窄狭平原地区,由于源远流急的河流提供了颗粒较粗的物质,在波浪和激岸浪的作用下发育而成。

沙滩

砾滩

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淤泥质海滩

三角洲海岸

三角洲海岸是三角洲广泛发育的一种海岸三角洲海岸。在平原河口区,这种海岸有大的河流入海,物质来源充足,有大量泥沙沉积物堆积,能使陆地向海延伸几十千米以上。

三角洲海岸

生物海岸

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的堆积,构成了珊瑚礁海岸地貌,主要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基本类型。

大堡礁

编辑|李燕

责任编辑|闫景臻

中国海洋频道

等你来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