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横五百士》(1928)徐悲鴻 畫布油畫 349 x 197cm

美術革命

编辑

1919年,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美術革命 ─ 答呂澂來信》,以為「首先要革王畫的命」,然後「要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採用洋畫的寫實精神」,[27]

這一場運動還涉及魯迅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康有為《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徐悲鴻《中國畫改良之方法》《我們對於美術上應有的覺悟》等文章。「美術革命」論爭是縱貫整個20世紀的重要命題,涉及對國畫的態度,對西方美術的態度以及中西藝術的比較等。

出洋留學

编辑

辛亥革命後 ,出國學畫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在各地,許多正規的美術院校也相繼成立。加上五四運動後新文化的衝擊,使油畫在中國紮根。當時湧現出來的出名畫家中,留學法國的有徐悲鴻、顏文樑、林風眠、方幹民、吳大羽、衛天霖、林風眠等,留學日本有陳抱一、林達川、倪貽德、關良、朱屺瞻、許幸之、丁衍庸、陳澄波、廖繼春等。其中以所謂「四大校長」,即顏文樑、劉海栗、徐悲鴻和林風眠的影響最大。

1919年,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會學生 89 名由上海啟程赴法。徐悲鴻同船,並於翌年入讀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同年發生五四運動。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美術革命 ─ 答呂澂來信》。

1929年,顏文樑參加了法國秋季沙龍展,獲得榮譽獎,由時任法國教育部長和美術部長頒授獎狀。

1933年,徐悲鴻組織的中國近代繪畫展覽在巴黎舉行,後移至比、德、意、蘇等國展出。

1934年,劉海粟主持中國現代繪畫展覽會在柏林舉行,後在漢堡、荷蘭海牙、瑞士日內瓦等地展出。

新型的美術教育

编辑

主条目: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國立西湖藝術院和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1929年法國春季沙龍授予顏文樑榮譽獎證書

1912年,張聿光和烏始光在上海辦起美術學校「圖畫美術院」,1919年改名「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進行較正規的西學教學。同年,蔡元培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強調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1915,上海圖畫美術院在教學中使用人體模特兒。

1917年,康有為提出「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此事亦當變法」的主張。

1922年9月,朱士傑與顏文樑、胡粹中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顏文樑擔任校長。

1920年代,朱士傑訪學日本,把包豪斯思想和實用美術帶回中國,開啟了中國的實用美術教育。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舊址沿河一側

私立學校以外,1918年成立「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後改名北平藝專),1928年成立了「國立西湖藝術院」(後改為國立杭州藝專)。徐悲鴻於1927年擔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28年人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風眠也在回國後任西湖藝專校長。[22]

1925年,劉海粟、王濟遠、朱屺瞻、李毅士等舉行上海洋畫家聯合展覽會。

1926年,上海嚴禁美專人體模特兒寫生,軍閥孫傳芳密令封閉美專,通緝劉海粟。同年,林風眠發表《東西藝術之前途》,提出東西藝術應進行溝通調和的主張。

在二、三十年代,各種繪畫社團也應運而生,如上海的「東方畫會」、「天馬會」[23]、「長風西畫研究會」、「晨光畫會」都是以油畫家為骨幹。三十年代由龐熏琹、倪貽德等人發起的「決瀾社」,及方幹民、李金髮組織的「長風西畫研究會」,倡導和介紹西方現代美術,頗具特色。

1929年,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在上海舉行,並出版美展會刊,由徐志摩主編。

1945年,「現代繪畫展」在重慶開幕,參展畫家有林風眠、方幹民、倪貽德、龐薰琴、丁衍庸、周多、趙無極等。

多元發展

编辑

寫實派

编辑

寫實派以李鐵夫、徐悲鴻、顏文樑為代表,注重引進西方油畫寫實技法的畫家群,包括馮鋼百、李毅士、常書鴻、吳作人、許九麟、呂斯百等。他們均有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又在西方經受過學院派油畫正統的訓練,以堅實的功力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寫實派也有並未在國外受訓練的畫家,較著名者如劉海粟、朱士傑。

新畫派

编辑

新畫派以林風眠、劉海粟、方幹民等為代表,著眼於中西繪畫融合為努力方向的畫家群。他們在西方寫實油畫的基礎上,又受到現代派繪畫的影響,從而開始把目光都想本土文化吸取其滋養,豐富了油畫的語言。如丁衍庸從石濤、八大山人的繪畫中找到了與馬蒂斯同神韻相似的線條;方幹民在平面裝飾的畫面中編織著色彩的交響曲;關良在京劇、皮影等民間藝術中找到了現代藝術的元素;李鐵夫有三十年的寫實功力,卻在書法研究中獲得了面與線融為一體的造型新手法。

他們的油畫創作,既非照搬西方,亦非模仿自然,而是基於中國民族傳統的審美藝術,重主觀、重表現,在寫實油畫的基礎上作了稱得上學術性的探討。

現代派

编辑

現代派是以龐薰琹、倪貽德、趙獸等為代表,嚮往與世界現代藝術同步的前衛派藝術家群。他們比所謂的新畫派對於現代派的精神與藝術形式的追求更為純粹。1931年,由留法歸來的龐薰琹與留日的倪貽德、周真太、楊秋人等人組織了「決瀾社」,在宣言中便提出,繪畫「不是自然的模仿」,「不是宗教的奴隸」,「也不是文學的說明」、要「用狂飆一樣的激情,鐵一般的意志,來創造我們的色、線、形交錯的世界」。[1]

在延安,也有羅工柳和胡一川等藝術家創作革命歷史題材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