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蛇的尊重与崇拜,都凝结在了这些文物上
在华夏文明的浩瀚长河中,伏羲与女娲被后世尊奉为文明的始祖,他们的故事与形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尽管两者在后世常被并列提及,但他们的起源与象征意义却各具特色,反映了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社会变迁。
女娲:母系氏族的象征
女娲的形象早于伏羲出现,她诞生于天地初开的时代,世间尚无人类。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成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作为母系氏族时代的象征,女娲最早的形象是蛙,这一形象代表了原始的生殖崇拜。蛙类强大的繁殖能力,在当时人类看来,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种族的繁荣。
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女娲的形象逐渐与伏羲趋同,两者都被描绘成人首蛇身的模样,这既是对父系社会权威的一种象征,也体现了两者在神话体系中的融合。然而,女娲作为母系氏族象征的核心地位,依然在她的蛙形图腾中得以保留。
伏羲:父系氏族的象征与图腾崇拜的演变
相较于女娲,伏羲的出现时间较晚,但他所创造的八卦推演、书写记事和制礼作乐等功绩,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父系氏族时代。伏羲的形象被塑造成人首蛇身,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父系社会的权威,更与图腾崇拜紧密相连。
关于伏羲人首蛇身的来源,传说其母华胥在雷泽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后怀孕,生下了伏羲。这个脚印被认为是雷神留下的,而雷神本身拥有人头龙身的相貌。因此,伏羲继承雷神的部分“基因”,呈现出人首蛇身的形象。这一传说不仅解释了伏羲形象的由来,也揭示了图腾崇拜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图腾崇拜与蛇的信仰
在蒙昧的原始社会,人类在自然界的动物身上找到了精神寄托,产生了原始图腾崇拜。蛇因其强大的生殖力和蜕皮冬眠的特性,成为了永生和繁衍的象征。在周代以前,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蟒蛇频繁出没,进一步强化了蛇在图腾崇拜中的地位。
九黎部落是一支以蛇为图腾的文明程度较高的部落,他们生活在黄河下游地区,后来在与中原地区的华夏联盟冲突中失败,部分融入了华夏,部分逃往西南。九黎的文明成果被华夏吸收,蛇图腾也随之传入中原。为了展现对以蛇为图腾部落的征服,中原地区的神仙和国君都被塑造成玩蛇的高手,这一传统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蛇信仰的广泛传播与影响
迁徙到南方的九黎遗民将蛇的信仰带到了当地,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三苗的主体。在尧、舜时代,三苗与华夏部落持续交战,直到被禹打败。千百年来,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记忆中,流传着大量蛇始祖的传说。
与此同时,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群,由于环境中蛇类众多,为了避免受到蛇的攻击,他们将蛇供奉起来,甚至将蛇的图案文在身体上。这一习俗不仅适用于当地人,就连被分封到这里的中原人也入乡随俗。
在汉代以后,蛇的地位逐渐回升,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图案开始流行起来。在大量汉代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雕刻有伏羲女娲的画像石。此外,玄武的形象也从最初的龟含蛇演变为蛇缠龟的经典造型,进一步强化了蛇在图腾崇拜中的地位。
丧葬观中的蛇形象
在唐代以后,墓葬中出现了一种人首蛇身的陶俑,被称为“地轴”,与“天关”相对。这种陶俑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丧葬观,人们将其安放在墓中,作为一种“神煞”庇佑逝者的灵魂。这一习俗不仅流行于北方,还逐渐向南传播,成为古代墓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伏羲与女娲的形象与故事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反映了古代社会图腾崇拜的演变过程。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从蛙形图腾到蛇形图腾,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结构的变迁,更揭示了人类对于生命、繁衍和永生的永恒追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