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案

夫君臣无狱。——《国语·周语》

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易·贲》

狱辞(决狱之词)

狱主(讼案的当事人。)

狱文(判决狱讼的文书)

刑狱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狱牍(刑狱的案卷)

文字狱;动辄兴狱;狱牒(刑狱的判决文书)

狱法(刑狱之法。)

狱事(有关刑狱之事)

刑罚

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清·昭连《啸亭杂录》

狱深(刑罚严酷)

狱刑(刑罚。)

监狱,牢房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诗·小雅》。朱熹集传:“岸,亦狱也。《韩诗》作‘犴’。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

狱底(古代监禁重犯的地下室)

狱家院子(狱卒)

狱牢(监狱。)

狱级(狱吏)

“狱” 相关成语

狱货非宝 - 指法官断狱受贿赂,也难逃法网。

人间地狱 -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卖狱鬻官 - 狱:讼事;鬻:卖。收受贿赂,出卖官职爵位,徇私枉法。

意指为狱 - 意指:意之所在;狱:监狱。不依据法律,只以上司的意图量刑判罪。

画地为狱 -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卖官鬻狱 - 汉·崔寔《政论》:“自非夷齐,孰能饿死,于是则有卖官鬻狱,盗贼主守之奸生矣。”

锒铛入狱 - 锒铛:铁索链相撞击的声音。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

天堂地狱 - 原为佛家语。指善人死后升入天堂,恶人死后堕入地狱。佛家用以劝善惩恶。后常用以比喻幸福和凄苦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境遇。

判冤决狱 - 判:评判;决:判决;狱:案件。评判冤案,判决官司。

文字狱 - 统治者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而造成的冤狱。

铁狱铜笼 - 形容密闭森严的监牢。

画地作狱 -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阿毗地狱 - 阿毗: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拔舌地狱 - 佛教称人生前毁谤佛法,死后堕入受拔舌刑罚的地狱。后用来泛指因口舌罪过而堕入的地狱。

三字狱 - 狱:指官司,罪案。指宋朝名将岳飞的冤狱。后也泛指冤狱。

地狱变相 - 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

酒食地狱 - 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阿鼻地狱 - 阿鼻: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政清狱简 - 政治清明,刑狱简省。

片言折狱 -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画地为狱,势不入 - 势:情势。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决狱断刑 - 受理诉讼,决断刑令。

老吏断狱 - 吏:司法官;狱:案件。老司法官判断案件。形容有丰富经验的人,判断是非又快又准。

“狱” 相关歇后语

下了地狱才后悔 - 来不及了

监狱门上的匾 - 悔之莫及;后悔已晚

审判员入狱 - 执法犯法

警察蹲监狱 - 以身试法

土地爷坐班房(监狱或拘留所的俗称) - 劳(牢)神

地狱里碰见救命菩萨 - 死里求生

详解

汉字“狱”的详细解释如下:一、字形起源与演变1. “狱”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由“㹜”(两只犬)和“言”构成。这一字形象征着两犬相咬、相互争斗,而言字则表明要通过言语进行争斗或争讼。2. 随着时间的演变,“狱”字的字形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只是其中的“言”字略有简化。二、字义解释1. 本义:“狱”的本义是诉讼,即俗称的打官司。它表示双方通过言语相互争斗,以维护各自的利益。在古代文献中,“狱”常用来指代诉讼案件或官司,如“狱讼”、“断狱”等。这里的“狱”并不能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监狱。2. 引申义:随着语言的发展,“狱”字逐渐引申出监狱、牢狱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法官断案后,败诉的一方往往会被判刑并入狱。因此,“狱”字开始用来指代关押罪犯的场所。此外,“狱”还引申出了地狱、冤狱等词汇。三、古代监狱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监狱的称谓历经多次变化。例如,在汉代以前,监狱有不同的称呼,如唐虞时期称为“士官”,夏朝称为“均台”,周朝称为“囹圄”。而到了汉代,则开始正式使用“狱”来指代朝廷关押犯人的地方。综上所述,“狱”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最初的诉讼、打官司的本义,到后来引申为监狱、牢狱的意义,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法律、刑罚以及犯罪行为的认知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