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晚报
当官不忘本,督学天下闻。鄱阳人胡克家是个关心民生的封疆大吏,又是治学谨严、致力文献校刊的知名学者。他倡导和主持刊刻的《昭明文选》和《资治通鉴》,在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胡克家(1758-1816年),饶州府鄱阳县高家岭镇人。乾隆丙子科(1756年)举人,官授南昌县儒学教谕。祖父和父亲都因为胡克家显贵于朝,获朝廷恩荫,褒赠为中宪大夫。
胡克家是家中的第三子,四岁时就过继给了他的叔叔胡景安,跟随继母徐氏过着贫苦的生活。自幼敏慧明达,以才华著称于乡里。入读鄱阳县儒学后,得到前来饶州府巡视学校的江西学政蒋时庵的极力称许,评定胡克家的功课为鄱阳县儒学第一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江西秋闱,胡克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举人。乾隆四十五年春闱,胡克家登进士第。乾隆五十二年,胡克家升任为刑部贵州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主办贵州司秋后处决犯人的审案工作。胡克家因为通晓大清律法,执法和量刑没有不当,他又能做到廉洁守法,因此博得了贵州官民和朝内重臣的一致赞誉。
乾隆六十年年初,朝廷任命胡克家为当年礼部会试的同考官。惠州百姓勇武剽悍,崇尚强力,经常因为细小的琐事而聚众械斗。胡克家认为要改变当地的民风必须宽严相济,他一方面制定了赏善罚恶的民约,一方面将为首的几位黑恶分子典以重刑,从此,那些欺压百姓的豪强们再也不敢轻易触犯刑律,以身试法,当地的民风也迅速得到扭转,这都是因为胡克家“以礼义变俗”治理地方的结果。
嘉庆八年(1803年),胡克家调任河南开归陈许道。当时正遇上淮河衡家楼段决堤,朝廷下拨了专项粮款,召集民工堵塞决口,胡克家不惧烈日风霜和惊涛骇浪,连续三个月吃住在河堤上,亲力亲为,严抓工程款和物料的进出事宜。嘉庆九年,因为胡克家治理河道有功,朝廷赏加按察使衔。胡克家在刑部工作多年,工作经验丰富,任湖北按察使时,他明于听断,执法时能做到公平公正,不刻意严苛断案,因此,普通百姓蒙冤受屈的情况也大为减少。
嘉庆十一年,胡克家升任江苏布政使。当时,总督铁保奉命督修南河,大兴土木工程,经费不足以维持,他想奏请朝廷增加江苏的赋税,以便工程顺利完工。胡克家向江苏巡抚汪日章进言:江苏虽然富裕,但是百姓的赋税也十分繁重,天下皆知,近年来又连遭旱涝之害,如果因为治理南河而增加赋税,江苏的百姓将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嘉庆十六年,胡克家升任为淮扬道,他感谢朝廷重新起用之恩,工作更加勤勉,愿以余生报效朝廷和百姓。他在治理堤坝、筑庙湾、减坝的各项工程期间,都能做到“劳勩备臻,口不言勤”。减坝合龙,胡克家因功升任江宁布政使(从二品)。在任江宁布政使期间,胡克家担任了督修南河李家楼段决口的水利抢修工程,决口多次合而复决,急流汹涌,异常危险。胡克家冒着风雨,日夜在工地指挥调度,连续五昼夜不眠不休,和民工一起忍受着饥饿和辛劳,再加上日晒和雨淋,形容日见枯槁,憔悴异常,肌肤和头发都变了颜色,同僚们都暗暗为他的身体担心。嘉庆十七年,胡克家升任为安徽巡抚。在任安徽巡抚期间,胡克家因剿灭白莲教祸乱有功有罚。嘉庆十九年,安徽全境遇上了大饥荒,胡克家向朝廷请求减少安徽应缴纳的赋税额度,并发放救济钱粮,以便灾民度过饥荒,这些奏请都得到了朝廷的恩准。
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调任江苏巡抚(正二品)。他认为漕政是东南一带的首要任务,于是向朝廷奏请续修苏州各县的水利,并请求减免江苏百姓当年的赋税。奏章写得非常详细,尽显他殚精竭虑为国为民的忠贞情怀。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九月胡克家卒于任,享年六十岁。
一生沉浮于官场的胡克家,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倾心于学术,他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是为后世所称道的。 嘉庆十二年(1807年),胡克家时为江苏布政使,花了100两银子向他人抄其所藏的南宋尤袤贵池刻本《昭明文选》,把尤刻本校勘重刻,并著《文选考异》十卷,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完成。后世出版的《昭明文选》各种本子大多以胡刻本为依据,如今流行于世的《文选》中华书局本就是根据胡刻本缩影而成的。
嘉庆十七年(1813年)春,胡克家时任江宁布政使,适获元初官刻本《资治通鉴》,于是他集资聚集工匠,在江宁孙星衍的家祠里设局翻雕。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告成。与元刻本相比,胡克家翻刻本更为完美。间有质疑,胡刻本亦不敢臆改,而是保留它本来的面貌。胡刻本完整地保留胡三省的注文,这对阅读《资治通鉴》有极大的便利,把司马光的《考异》散注在正文之下,而不单独刊行,对人们阅读也很有帮助。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标点本,即是以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为底本,参证宋、元、明各种刻本,加以校勘整理标点而成的。
胡克家校刻的《昭明文选》与《资治通鉴》,至今广为流布,在我国出版事业上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记者 操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