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所以交粮的工具是船,船不是乌篷船,而是水泥船,没有“柴油机”,船尾有两个铁制“橹钮”,可以摇橹。橹为木制,状如桨,约四五米长,中间一排橹钮孔,可以根据河的深度调整橹尾吃水深度。摇撸是技术活,父亲擅长,一船可配双橹,俗称“大橹”和“小橹”。

一般约两三户邻居一起交公粮,因为大家可以相互照应,将每家每户的谷袋子搬入船上,便出发交粮。我小时身强体壮,所以经常有机会和父母一起去交公粮(因为要背谷袋,一个袋估计是80一100斤左右)。

一般上午晒谷,中午灌袋,下午就交公粮,当然,这灌袋也有技巧,需要将一些半饱谷掺在袋中,作好标记,这大概就是“以次充好”。

装船出发,两个男人在船尾摇橹,他们交叉侧身,或嘴里叼一根“雄狮”“大红鹰“或者是“五一”之类的劣质烟,现在想起,画面感依然很强。孩子和母亲或者坐在谷袋上,交公粮水泥船由樊江往西,经过前廿眼桥,江面两侧有竹箔网箱用来养鱼或蚌,船头撞击清澈的江水,潺潺有声。有时候运气爆棚,甚至会有四五斤的鲢鳙从水中直接跳出来落到船上,上天也会送一道免费的菜给我们。

交公粮是皋埠粮管所,依然记得那些建筑和位置,船陆续排队,需要将谷袋一袋袋通过人力背到岸上堆放整齐。有时候那些头戴草帽,手拿“谷钎”(验谷工具,呈梭形,头尖肚大中空,插进去拔出来便可带出谷物)面无表情的验谷人员也可以下船来验谷(那就是QC呀)。

他们用谷钎将袋里面的谷倒在手心上,大概是先看看杂质和饱满程度,然后又放在嘴里咬一些(大概是测潮湿程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稻谷是否合格,合格才能入库,不合格需重新翻晒,这是后话。

那时看验谷人员,总有惧意,一如学生见到老师,你的试卷能不能及格,就凭他们一句话。稻谷合格,判定收购价格,然后才可以过磅去称重。

一旦可以过磅,大家才如释重负,大人们才有笑声,过磅称重,最后一步才是将粮食交入库,入库是我可以帮上忙的。

赤脚,沿着屋内巨大的谷堆踩着木制跳板往上前行,背着谷袋,仓库里的监控人员会指导你将谷倒于何处。那些装有半饱谷的袋子需由大人去背,因为他们知道将谷偷偷倒完,我们只负责将谷背上去倒尽即可。后来邻居教我谷不要倒完,双手紧紧捏住蛇皮袋两个袋角,这两手里面的谷可以带回家喂鸡喂鸭,现在想起来,也算是薅了社会主义羊毛。

交粮入库,排队收了血汗钱。那时,父母总会在集市上割点猪肉打个牙祭,或者又将这谷钱换成化肥农药,这好不容易刚饱起来的钱袋,一下子又没了。

【那些过往,刻骨铭心。】

我们总是要经历过这样那样的痛苦和磨难,才会真正明白中国农民的生存不易,在那个物资贫困的时代,那一次次的交公粮经历会带给自己一丝丝希望和温暖。交公粮,对农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和希望,孕育着中国淳朴的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绍兴人必看!这几天为什么有十几万人“挤破脑袋”要来这个地方

●【记忆珍藏】绍兴人,儿时的月饼味,你还记得多少?

●震惊!90%的绍兴人都不知道为什么男人不能拜月亮婆婆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酷脆酱

你有更多关于绍兴的走心好文章

欢迎投稿

一经采用,原创文章稿费奖励300元起

转载文章稿费奖励100元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