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中国古代历法趣谈,超详细!
时宪历: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引用西洋法数,后经汤若望删改献给清朝,定名为时宪历。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二、纪年
1.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古代纪年的基本、通用方式。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每60年为一个周期,被称为甲子或花甲。
2.君主纪年法
以君主在位年数来纪念,一般开过君主或篡位君主即位当年为元年;其他君主即位次年为元年。
3.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4.民国纪年
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按照公历来纪年,这种纪年法仍然类似年号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
5.公元纪年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公元纪年。
三、纪月
1.地支纪月
古人有月建的概念,就是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的十二辰联系起来。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十二支和十二月相配,依序称为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等。按夏历,将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叫正月,称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以下各月依次类推。
2.时节纪月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3.开花别称
正月银柳插瓶头,
二月红杏闹枝头,
三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花挂满枝,
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满池放,
七月凤仙节节开,
八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花傲秋霜,
十月芙蓉显小阳,
辜月葭草吐绿头,
腊月梅花吐幽香。
四、纪日
1.序数纪日
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里的“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2.干支纪日
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3.月相纪日
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望(望后的第一天)
五、纪时
1.天色纪时
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3.纪夜
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小测怡情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写的场景是农历的( )
A.二月
B.五月
C.四月
D.三月
2.三更指的是( )
A.19:00——21:00
B.21:00——23:00
C.23:00——次日1:00
D.1:00——3:00
3.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干支纪年是( )。
A. 已亥年
B. 庚子年
C. 辛丑年
D. 壬寅年
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一阕《水调歌头》的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文中所述的“夜游赤壁”和“中秋夜饮”( )
A. “夜游赤壁”发生在前
B. “中秋夜饮”发生在前
C. 两者同年发生
D. 两者发生时间相隔了四年
5.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通常所用的农历并不是纯粹按月相周期排定的历法
B. 农历中干支用来编排年号,一个天干搭配一个地支,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 “更”是古人计时的单位,“三更”指的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D. 古代人们根据天干计时,把一日分为12个时段,称为十二时辰
【答案】1.A 2.C 3.A 4.B 5.A
如果你今天学习了,就“留言”打卡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见证学习的力量!
给各位娘娘请安,请赏给奴才一个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